中国三位航天员今日回归地球,汤洪波最想吃西瓜


9月14日,湘潭县云湖桥镇飞栏村汤洪波的老家,看报纸成为汤洪波妈妈的习惯,刊载有儿子新闻的这份《潇湘晨报》被她细心地折叠好收着。组图/记者张云峰

9月14日,汤洪波爸爸刚从鱼塘回来,笑眯眯地翻看印有儿子新闻的《潇湘晨报》



今天,在太空上班了90天的三名航天员要回地球了,航天员聂海胜、刘伯明、汤洪波会回到祖国怀抱,他们刷新了中国航天员单次飞行任务太空驻留时间的纪录。

再过几天就是中国传统节日中秋节了,航天员们从外太空回来,正好能赶上过中秋。

近日,记者采访了航天员汤洪波的父母,问了问他们,在这三个月的等待中是如何度过的。

“爸爸,你在做什么?”9月14日中午,汤洪波的电话来了。“我没做什么,在鱼塘守着,等下打算睡个午觉。”汤洪波的父亲汤海秋回答。

之前,汤洪波母亲伍兰清一直在算着:快三个月了,距离汤洪波返回不远了。到了9月16日,两位老人看到新闻:8时56分,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与空间站天和核心舱成功实施分离。

“我很想他。他回来了我才能放心。”伍兰清说。汤海秋看起来比较坚强:“这没什么好担心的,国家科技那么发达。”



家里出了航天员,侄子们很兴奋

9月14日,湘潭县云湖桥镇飞栏村,记者前往了汤洪波的老家。汤洪波的父母、弟弟、弟媳住在这里。这个季节,农村里的稻田已一片金黄,沉甸甸的稻穗压得稻子弯下了腰。在老家的院子里,晒着一片稻谷。汤洪波父亲、弟弟、弟媳都在外干活,伍兰清正在烧柴火,准备焯一焯刀豆片,一会拿出去晾晒。

三个月前,汤洪波出征的时候,稻田里还是一片新绿,如今,已到了丰收的季节。

对农村人而言,秋天意味着丰收,代表着喜悦。而今年,汤洪波的父母会多了一重感受:秋天也是儿子返回的日子。

“他出发的第一个晚上,我就没睡好,总是睡不着。后来才慢慢习惯。”伍兰清说。家里出了航天员,这件事并没有改变汤家人的生活节奏。弟弟汤勇洪和弟媳黄菊香忙着收稻谷,汤海秋管理鱼塘,伍兰清在家里做一些琐事:晒稻谷、泡辣椒、腌制刀豆。“最近真的太忙了。我跟老公要收稻谷,每天收三四亩吧,慢慢来。”黄菊香告诉记者,此时她已是一身汗。

“我伯伯是航天员!”家里出了航天员,最兴奋的是汤洪波的侄子们。黄菊香告诉记者,嫂子送给孩子们一个无人机,小儿子很喜欢。“他遥控无人机到处飞,后来降落在别人家院子里,还得去敲人家门拿无人机。”


中秋家人团聚他常缺席

这是一户典型的农民家庭,勤劳和朴实流淌在血液里。伍兰清告诉记者,汤洪波离开家当兵前,每到农忙时节,他放学后就会帮家里干活,给家人做饭、帮父亲制作煤坯烧砖等。“双抢的时候,他跟在扮桶后面收谷子,满身都是禾灰,只看得清两个眼珠子。”汤海秋回忆。

汤海秋夫妇给儿子们取的名字,也都跟农民盼望收成的愿望有关。“两兄弟名字里都有三点水,因为我们盼望雨水充沛,来年有个好收成。”汤海秋告诉记者。

勤劳、刻苦,这些品质刻在汤洪波的骨子里。2010年5月,汤洪波入选我国第二批航天员;2016年5月,入选神舟十一号飞行任务备份航天员;2019年12月,入选神舟十二号飞行任务乘组。这期间,他一直在坚持,一直在等待。

每年中秋,汤家人都会聚在一起,不过汤洪波总是不在。“他太忙了,以前当兵在很远的地方,现在他也忙。过年他才会回来。”伍兰清说。虽然汤洪波很难回趟家,但他经常给家里打电话。为了能跟儿子多交流,伍兰清紧跟时代,用了智能手机还开了微信,“我要和儿子视频通话”。

“1995年,他离开了家,那时候村里只有几户人家装了电话,我要走两公里路,去别人家等他的电话。1997年左右,家家户户开始装电话,我们不用等电话了。再后来,他给我买了老人机,又给我买了智能手机,可以视频通话。”说起这些,伍兰清的脸上洋溢着甜蜜。


母亲总爱在网上看他的视频



儿子想看母亲在做什么,母亲同样关心儿子在“天上”忙什么。平时,伍兰清喜欢看新闻,这样可以了解儿子动态,亲戚们在网上看到和汤洪波有关的视频也会转给她,她会来来回回看好几遍。她看着汤洪波第一次出舱、在骑太空单车、用筷子吃饭、拍摄Vlog,汤洪波告诉大家看到了北京、胶州半岛、黄河入海口等。

相比母亲的担心,父亲则淡定多了。汤海秋话不多,他总说不需要担心:“他出发的前一天晚上,我睡得很好。我不担心,相信国家科技的发达。”当记者问起老两口,汤洪波每次给家里来电说些什么,汤海秋总说没说什么。不过,每到汤海秋农历八月十六生日——中秋节的翌日,汤洪波都会打来电话。

大概半个月前,伍兰清因为着凉引发风湿,脊椎疼,她没跟汤洪波提这事,但汤海秋在电话里告诉儿子了。汤洪波急得叫她去医院看看,叮嘱她少做点事。她嗔怪老伴不该告诉儿子:“告诉他做什么,我这一点小事,没必要叫他分心。”

家里关于汤洪波的照片不太多。记者给汤家带去了航天员出征时《潇湘晨报》报纸,伍兰清看了很久很久。这个中秋,这个家庭又会像以往的中秋一样,通过电话寄托思念。伍兰清说:“我最大的愿望就是他平安回来。”



回顾

航天员的“吃播”时刻



本报综合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自6月17日发射以来,航天员们已在轨“出差”90余天,他们在此期间完成了众多工作任务,同时也献上诸多“吃播”时刻。

太空餐厅、厨房、微波炉、饮水器、冰箱一应俱全,米饭、面条、调味品、月饼、坚果、巧克力面面俱到。

而早在航天员们进驻空间站前,“太空快递员”——天舟二号货运飞船5月29日就已升空,为3位航天员提前准备了丰富的食物。鱼香肉丝、宫保鸡丁等,也都出现在航天员的美食列表里。

9月1日,汤洪波说,目前太空中还不能吃火锅,但是可以吃到咱们国家很多有地域特色的美食,比如说红焖羊肉,最有意思的是还可以吃到冰淇淋。汤洪波还“骄傲”地说道,在太空中吃水果已经没问题了,并且很期待以后能吃上库尔勒香梨、吐鲁番葡萄及哈密瓜等新疆的水果。

临近中秋,“神十二”的航天员们也即将返航。回到地球后,三位航天员最想吃啥,三人给出了不同的答案:聂海胜最想吃襄阳的牛杂面,刘伯明最想吃老家的紫花油豆角,汤洪波最想吃的是西瓜。


链接

三个人依次说“天宫再见”



据央视 16日,神舟十二号和空间站的组合体完成了绕飞以及径向交会的试验,启程回归祖国的怀抱。

当天14时15分左右,返回舱内只有汤洪波一个人还在值班,聂海胜指令长已经率先回到轨道舱内,紧接着刘伯明也回到轨道舱内休息。返回舱内必须要留一个人值班,现在轮到汤洪波值班。


故事

兴致勃勃往外看,欣赏地球美景

其中有两个有意思的小插曲。汤洪波在其他两名航天员休息的时候,一直兴致勃勃往外看,欣赏地球的美景,时不时地还会和刘伯明交流一下,非常陶醉于从太空欣赏地球的美景。

另外一个是,在神舟十二号飞船从核心舱前向200米向400米转移的时候,汤洪波先感叹说“天宫啊”,然后他们三个人依次说了一句“天宫再见”。在他们告别天宫的时候,心情肯定很复杂,一方面当然很希望回归地球,回到家人的身边,回到和他们一起参研参试的人员的身边。另外一方面,他们可能对生活了三个月之久的太空之家也有一点依依不舍的感情。


挑战

他们回家路上的三个挑战

现在已经独立飞行了,要离开天宫空间站当前的轨道,进入到返回地面的这个轨道。要进行调姿和制动,把轨道舱分离掉。因为轨道舱里面可能有一些废弃物和一些无用的东西,要先把它抛掉。然后再调姿90度,使得它的发动机面向它速度前进的方向,给它进行一个制动,这样的话就会进入到一个滑行轨道,向地面来滑行。

第二道关是再入关,再入大气层这一关是返回路上最危险也是最严酷的一关。飞船的返回舱在进入大气层之前要抛掉推进舱,因为推进舱后面的发动机是不能进行隔热的。之后就是完整的返回舱,利用返回舱其中的隔热材料与大气层进行摩擦,把速度动能转换为热能,用大气层来进行减速。这是非常危险的,安全性要求非常高。但是目前我们所有的11艘飞船都是安全返回的。

之后就是开伞,到了10公里高度以后,这个伞是非常重要的。在落地之前,还有一个飞船落地动作,反推发动机要点火。后面应该还有四五道关口。


区别

返回着陆场进行了调整

主要是有两个方面的变化。第一是返回着陆场进行了调整,之前是四子王旗,目前调整到东风。由于着陆场的位置发生了变化,所以整个返回制动点的位置,包括返回的控制计算,都要发生相应调整,相关的测控条件、保障条件也会发生变化。

第二个方面的变化就是神舟十二号飞船里头,返回控制系统采用了预测制导的方案,比以往的控制系统更进了一步。神舟飞船采用北斗信号来实时定位自己的位置,同时在预测返回的过程中,实时预测自己的落点,如果发生偏差,就会进行纠正。采用这种预测指导方案,返回的落点精度会更加提高。


东风着陆场将首次接航天员回家,搜救分队已做好充分准备



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搜救回收分队将首次执行航天员搜救和载人飞船返回舱搜索回收任务。针对任务及东风着陆场特点,他们准备了多种装备,确保搜索回收任务万无一失。

东风着陆场地处巴丹吉林沙漠,着陆面积约2万平方公里,是此前四子王旗着陆场面积的10倍。搜索范围的扩大和恶劣多变的天气对着陆场通信覆盖及质量提出了更高要求。






总台央视记者 沈玲:这里是地面搜索分队车辆集结待命地,我身边的这些车辆呢,不仅仅是进行沙漠搜索的交通工具,更是一个个移动通信站。






针对此次任务,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搜救回收分队在车上加装了4G移动基站、海能达电台、定向仪以及高增益天线。





神舟十二号搜救回收地面分队通信操作手 周斌:车与车之间,车与基站之间通信距离由原来的20公里增加至50公里,确保了地面通信畅通。







在返回器搜索任务中,空中分队往往是最先抵达处置现场的力量,为了确保万无一失,搜救回收分队在原有直升机的基础上,配备了多架无人机,形成多层次空中搜寻力量。







神舟十二号搜救回收地面分队无人机指挥员 李国斐:正常情况下出现直升机无法起飞的情况是极少见的,但我们依然准备了专门研制的无人机,并进行了充分的人机结合训练。在直升机无法起飞时作为备份力量,迅速前出搜索,快速发现目标。







为应对东风着陆场沙漠、盐碱地、山地、水域等复杂地形,搜救分队还准备了履带一体车、蟒式全地形车、水下机器人等特种装置,并成功完成了多次综合演练。






神舟十二号搜救回收地面分队指挥员 牛永进:此次东风着陆场是第一次迎接航天员的返回,我们此次主战装备和备份装备,经过多次的全系统演练和多次的针对性训练,都通过了考核,人员和装备都表现十分优秀,我们这次有能力、有信心能够迎接航天员安全返回


太空出差三人组返回地球为啥要隔离?会不会有“太空反应”?航天员总教头揭秘

“太空出差三人组”

返回地球

为啥也要隔离?

你有什么想问的?

是太空旅游的奇妙之旅?

还是没有引力的神奇体验?

航天员回来还能适应地球生活吗?

怎么帮助他们调整状态?

白·问独家通话航天员“总教头”黄伟芬


为你揭秘~

航天员着陆后要隔离14天,太空也有病毒?

白岩松:航天员回来了之后,可能会隔离14天,有些网友就会觉得太空中又没有新冠病毒,为什么要隔离14天?

黄伟芬:我们不是说怕航天员在太空中感染了一些病毒,这些不会的,因为航天员在轨飞行期间,航天器舱内的环境我们控制地还是非常好,但是航天员返回后因为长期的飞行,他的免疫力各方面会有一个变化,它会下降,我们主要出于保护航天员的角度来考虑这个问题,所以在航天员返回后的第一个阶段,我们是要参照三级隔离制度来执行的。是要避免要采取各种措施,避免不受控的人员和航天员接触,是采取对航天员的保护措施。

在太空“吃播”了三个月的航天员,回家第一顿想吃啥?

白岩松:好多中国人喜欢说上车饺子下车面,航天员在出发之前会吃饺子吗,回来会吃面吗?他们的饮食立即就可以适应地面的饮食吗?

黄伟芬:这个是没有问题的,我们在航天员返回之前,已经跟航天员进行了沟通,我们征求了他们的意见,他们想要吃什么,我们是根据他们的需求来安排的,是准备了他们想要吃的。

白岩松:能不能透露一下,他们想吃什么。

黄伟芬:面,一定是他们想吃的。

白岩松:还真符合上车饺子,下车面的概念。



“总教头”黄伟芬,听听她最想问啥?

白岩松:虽然在这三个月,您经常可以跟航天员进行沟通,但是他们回家之后,你们面对面了,有没有特别想问他们的问题?

黄伟芬:他们回来以后,我最想问他们的问题,还是说我们还有哪些问题是必须解决的,哪些工作还是有待进一步改进的,这是在他们回来之后我还最想问他们的一些问题。

白岩松:现在是什么样的心情?

黄伟芬:我觉得现在我还是挺激动的,然后还是有一些担心,有一些忐忑不安,也是充满信心的,对他们明天能够平安地归来,我还是充满信心的


航天员回来还能适应地球生活吗?

白岩松:这将近半个月的时间,怎样安排他们这段时间的生活?是否也会适当地进行一些心理干预?

黄伟芬:是的,我们在航天员返回地面之后呢,我们是分阶段来实施后恢复的过程,第一个阶段我们要大概三周到四周,参照三级隔离制度来执行的第一个阶段,我们叫隔离恢复阶段,在这个阶段我们要让航天员保证充分的休息和膳食营养,然后才能适度地活动一些上肢促进体液的再分布,改善心血管调节功能,同时我们还要进行相关的理疗保健和身心调养,这些心理方面调试和评估也是我们高度重视的一个方面的工作。

听听航天员落地后会不会有“太空反应”?

白岩松:就在航天员要回家之前,你们进行的这种健康检测,显示的状况,他们的身体怎么样?

黄伟芬:非常好。我们觉得从目前我们掌握的情况来看,我们三名航天员的身心状态都良好,是符合我们的预期的。

白岩松:大家熟悉的,比如说从青藏高原要回来的话,可能会有高原反应,突然到内地的话,在太空待了三个月,有没有这种太空反应是你们也要准备的呢?

黄伟芬:是的,因为长期飞行了以后,失重环境对人的骨骼肌肉还有心血管系统,都会有负性的一些影响,航天员返回地面了之后,他要重新适应重力,地面重力的环境,他有一个适应的一个过程,他会表现为返回后,立面耐力会降低。所以我们航天员返回后,不能让航天员站立,避免长时间的站立,对航天员造成一个伤害,所以我们给航天员研制了专门的座椅,在航天员返回地面之后,我们要协助航天员从舱内出来,让他坐在专门的座椅里头,我们给他通过这个座椅,把他转移到相应的,比如我们医监医保的直升机上,进行相关的整理和医学的处置。

推荐阅读